活動心得               陳奕蓁

老實說,當初報名時並沒有太多想法和期待,只是抱著雜食好奇心參與一個不同的活動。看著課程表中馬拉松式的演講,心底似乎發出疑惑與畏怯的細碎呢喃,擔心這將是沉甸甸的兩天。
然而在這兩天的演講中,有好多次,眼淚都已經在眼眶裡徘徊,心裡沒來由地被五味雜陳塞得滿滿的,有感動、有欣慰、卻也有懊惱、有無奈。
其中最讓我深刻的有兩件—一件是謝智謀教授遇見一名十歲雛妓的對話,另一件則是林新曜醫師在吉里巴斯島無力治癒格林-巴利症候群病患的經歷。國際海外醫療志工培訓營2
“如果我當妓女,我可能會得愛滋病,但我可以活到二十歲 ; 如果我不當妓女,我沒辦法活下去,可能連十天的生命都是奢望……”回想起面對那名年僅十歲的妓女,小謀老師說當時的他自以為奉獻了很多,竟然還理直氣壯以近乎指責的語氣問那女孩為什麼要當妓女,但聽到她用道歉的口吻吐出這段話時,他是多麽慚愧而痛心,驚覺原來他根本沒彎下腰與他們的生命用相同的高度同行!
其實志工服務從來不是高低階層的授與,我們並沒有比較高尚也沒有比較偉大,我們只是在不一樣的生命脈絡上走著,所以我們該做的就是彎下來Be with them罷了。
而林新曜醫師分享他在吉里巴斯服務時,曾有位年僅45歲的格林-巴利症候群病患因為當地醫療資源落後貧乏,而失去生命。這個故事讓我好沉重,因為在醫療進步的地方,罹患這種急性周邊神經病變的病患只要及時接受適當治療,就有很高的治癒機率,然而,在那個只有一個急診室、連加護病房都沒有的太平洋島國,不幸罹病就等於判了死刑,他只能放任肌肉不聽使喚,慢慢地,由麻痺一直到吞嚥困難甚至呼吸窘迫,然後,死去。生命不是本該平等嗎?是啊,但僅止於理想的烏托邦,真實世界裡永遠有無可抵抗的因素,迫使我們向現實低頭妥協,接受必然的無奈枯槁。
一邊聽著講者的理念,一邊回想自己過去的經驗,對於志工服務,大家心裡都有著自我的解讀,我們總自以為走過的腳印就足以對世界下定論,認為自己已經服務到所謂需要的人們,然而赤裸的事實好像反而是我們一味滿足自認是付出的慾望,卻不見得符合他們的需求,如此本末倒置的結果就是我們自私的假設推斷他們的需求,再給予方向錯誤的服務。
這兩天裡的衝擊、省思、感動與震撼,在我心裡震盪出從未預期的波瀾,經過一些時間的沈澱、反芻,我很慶幸有這個機會聽耕耘多年的前輩分享傳承,也遇見來自不同背景,卻共有著服務熱忱的人們,感謝這兩天的相遇,或許未來哪天我們就是彼此的夥伴。
我想每一場演講都有講師想表達的核心價值所在,透過更多元面向的刺激,迫使我們跳脫既定的思維,更廣泛卻也更深入的審視思考的脈絡。
有太多太多感動與省思,絕對無法以三言兩語草率交代,但有些直搗核心的大哉問,確實值得一再碰撞思考,但願這些過程可以讓志工服務的價值與意義更臻具體圓滿。